3月27日下午,第十一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西北区决赛在西安航天基地圆满落下帷幕。来自50net永乐高、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的师生同场竞技、各展风采,其中从50net永乐高海棠9号书院“德显”科创菁英计划萌芽的项目“基于北斗和视觉雷达数据融合的GIS智能安防系统”荣获特等奖,填补了“北斗杯”西北区决赛特等奖多年空缺,而来自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的本科生刘昀泽、蒋逸、秦娟、王泽林作为团队成员也获得了本次比赛的最高殊荣。
从学生脑中火花闪现的创新idea到赢得评委一致好评的成熟项目,他们的科研热情和专业兴趣借助海棠9号书院“德显”科创菁英计划平台得以发掘培育;从各自精彩、各有优势的个体到精诚合作、共创佳绩的团队,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德显导师”的悉心指引下得以成长发展;从“德显”科创菁英计划到“北斗杯”西北区决赛,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成功道路。
他们如何起步、如何备赛、又如何在众多项目队伍中脱颖而出?
遇到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收获,背后有什么故事?
他们的经历对投身科技竞赛的其他同学又会有什么启发?
让我们听听队员们自己的声音。
刘昀泽:充满热情的团队是不可征服的
2019年9月,idea萌芽,决定参加“北斗杯”比赛;
2019年10月,确定项目选题,组建队伍联系导师,“德显”科创菁英计划立项;
2019年11月, 星火杯小试牛刀,获得亚军;
2019年12月到2020年2月,线上合作,完成作品;
2020年3月,初赛网评与决赛答辩......
很荣幸作为队长参加了这次比赛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从最开始组队到拿到特等奖,我一直坚守的就是我的热情,我们这个团队亦然。不服输的精神和热情让我们团队凑在了一起,虚心好学的态度让我们与指导老师同频合拍,坚持拼搏的韧劲让我们从“德显”科创菁英计划一路走到了北斗杯西北赛区决赛的现场。这段经历不仅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还让我与和蔼的指导老师、志同道合的队友们相知相识。
做项目是一件帮助我们把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好机会,我从大一暑假就在准备这个方向的知识,一直到大二上半学期过半自主动手做出来项目的样机,这一过程中的收获是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得奖不是终点,我们项目团队成员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北斗杯答辩过程中我们的产品也得到了相关公司的认可,下一步会继续进行项目孵化。


蒋逸:开展科创项目的一点经验
从“德显”科创菁英计划到“北斗杯”,我们团队每个人的科创经验和科创素养都在这两个平台上一步步得到了积累。结合这次难得的项目经验和团队经历,我发现开展科创项目其实并不难,但是团队在作业时,以下这几点必不可少。
1、一定要明确项目的目标是什么,实现技术路径方法又是什么。我们团队前期对于项目要实现怎样的功能效果、可能应用到的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讨论,保证北斗创新项目想法足够新颖的同时,也确保了团队人员对作品足够了解,有效减少了团队分歧,节省了大量精力。
2、合理分配任务。我们的作品由摄像头、OBS推流、北斗模块、通信模块、手机app(后期改为小程序)等多部份组成,系统较为复杂、工作量大,但是由于我们对各项任务进行了合理分配并每星期定期抽出时间在实验室进行设备调试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包括网络博客。CSDN和设备官网上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对涉足不深的领域进行搜索,便利了许多工作。
4、积极与指导老师沟通。我们指导老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某个困惑我们很久的问题会因老师的指点迎刃而解,与老师的沟通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会有更多新的好想法。
我们的设备:

参考的技术博客:


秦娟:从0到1,每一次讨论都是难忘的回忆
从畏难退缩到迎难而上,从开始的遇事无措到后来独立地解决难题,我在这个团队中收获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还有自我的成长。万事开头难,从0到1的过程总不是那样的美好。这个项目从了解到真正着手筹备需要私下学习的相关知识很多,再加上学业课程的不轻松,其实感受到的压力蛮大,但现在往回看,这段经历对于个人自学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
犹记得2019年10月末到11月初的这段时间,团队卡在将海康摄像头通过网关与pc端连接的难题上,团队成员们各处上网搜寻资料,凡是可能的解决方法都一一去试错性尝试,在讨论室一待便是一天。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悄然更密切。
在寒假放假前,团队也进行了一次关于假期任务分配的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我们集思广益,思考接下来项目的发展方向与实现方法,认真考量各种方式之间的优劣与实践难易。反复的商讨让我们对于项目的理解更为深入,使之后的项目推进能够避免工作方向上的偏差。

王泽林:好的项目就是与良师益友同行
我们几个队员是去年九月份找到了张华老师,张老师为人和蔼、善于倾听,得知我们参与“北斗杯”的想法之后就和我们进行了沟通交流。根据从教十几年的经验,张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开创性的思路,这为我们后来确定“厘米波雷达与摄像头融合”的主题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去年的九月份到比赛前,张华老师通过“德显”科创菁英计划平台立项帮我们不断培育,并和我们进行了五次线下交流,每一次交流都是我们团队集思广益、解决难题的过程。
记得有一次,我们隔了一星期没有在群内交流,老师生怕我们卡在某个难题上而不愿意分享出来,于是主动找我们询问情况,张老师的细心关切让我们队员深受感动,这正是古人所言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后来由于疫情原因,张老师又和我们进行了一次线上指导,确保我们全面备战“北斗杯”西北赛区总决赛。


线下交流通知截图
除了良师,团队的战友也非常重要。我们团队在备战期间从没有互相抱怨,大家都是主动承担责任。在决定报名“北斗杯”之后,我们团队每星期的周末抽出一天时间准备北斗杯,以确保任务及时推进,并且共同定下了任务完成进度的四个节点严格执行。另外,作为团队的主心骨,我们队长也非常关心队员。当后期有队员因为自身原因项目受阻时,队长也并不是责怪他而是安慰并一起承担任务,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
通讯员: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