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拟获奖名单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校评等级 | 备注 | 
    
     | 1 | 赓续红色血脉,聚焦国家战略,构筑信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高峰 | 李赞、顾华玺、刘刚、刘雪芳、王艳、任光亮、田斌、康瑾、刘淑华、李靖 | 通信工程学院 | 特等奖 | 推荐省级 | 
    
     | 2 | 服务国家战略,产学研训协同,数据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崔江涛、万波、李辉、彭延国、王小兵、陈龙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特等奖 | 推荐省级 | 
    
     | 3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 谢琨、苗启广、万波、袁细国、武越、刘如意、李龙海、马小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特等奖 | 推荐省级 | 
    
     | 4 | 跨校传帮,跨界导教,教赛相长,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 刘三阳、吴婷、许文艳、冯晓莉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特等奖 | 推荐省级 | 
    
     | 5 | 面向航天电子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导航+”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 | 许录平、孙景荣、戴浩、何晓川、刘清华、冯冬竹、张华、程鹏飞、阎博、房新鹏、寇勇、王光敏、刘立、余航 |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特等奖 | 推荐省级 | 
    
     | 6 | 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 焦李成、石光明、侯彪、李阳阳、董伟生、缑水平、王爽、田小林、马文萍、张向荣 | 人工智能学院 | 特等奖 | 推荐省级 | 
    
     | 7 | 突破传统工程教育局限,全方位、立体式,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工程概论一流课程创新与实践 | 苏涛、王平、戴显英、顾华玺、杨敏、亿珍珍、黎娜、张希颖、李靖、马卓、林杰、王伟、王凯乐、刘爱军、赵江、栾英姿 | 50net永乐高、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 特等奖 | 推荐省级 | 
    
     | 8 | 全面发展,数据驱动,促推改革,一流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林波、陈海涛、王禛、郭冰洁、尤吴晶、李超、穆宏浪、杨帆、杨会科、王鑫 | 50net永乐高党委学生工作部 | 特等奖 | 推荐省级 | 
    
     | 9 | 基础性与时代性相成相长的《通信网络基础》研教融合特色教学 | 盛敏、马英红、刘俊宇、李建东、李红艳、杨春刚、赵晨曦、朱彦 | 通信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 
    
     | 10 |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架构重组及教学共体的建设与实践 | 邓军、任爱锋、袁晓光、赵建勋、张伟涛、李要伟、邓成、方心、李雨烟、毛浩超 | 电子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 
    
     | 11 | 信息化赋能,产教研共融,拔尖创新人才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 杨力、万波、黄伯虎、高悦、王宗武、李航、刘进、张捷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一等奖 |   | 
    
     | 12 | 铸魂赋能,传承创新——工业设计专业“文化育人”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杨西惠、张爱梅、张英、史宝全、丰博、程培涛、马娟、杜淑幸、亿珍珍、刘小院、张建国、刘波、王云超、王飞、王维佳 | 机电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 
    
     | 13 | 夯数理、筑专业、强实践、竞赛引领的理工融合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周慧鑫、李艳辉、马琳、武福平、吴兴林、武颖丽、黄军荣、张琳、柴亚茹、郭立新、李欢、宋江鲁奇、魏兵 | 物理学院 | 一等奖 |   | 
    
     | 14 | 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塑造学生国际胜任力的一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杜荣、谢永平、陈希、孙秉珍、艾时钟、张卫莉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教指委 | 
    
     | 15 | 打造“1+3+5+7”模式的数学实践育人体系,赋能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 | 韩邦合、杨有龙、高卫峰、尹鹏、周水生、冶继民、李伟、张胜利、宋月、唐厚俭、叶峰、穆学文、付彦明、于淼、邹青松 | 数学与统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 一等奖 |   | 
    
     | 16 | 以红色基因为引领、传统文化为根基、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美育课程体系 | 潘明娟、苏涛、傅超、史耀媛、辛妮、刘朔、张妍 | 50net永乐高 | 一等奖 | 推荐省级 | 
    
     | 17 | 价值引领、多维重塑、全程同行:一流微电子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 | 张玉明、张艺蒙、宋玮、冯晓丽、胡辉勇、李刚、刘金龙 | 微电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一等奖 |   | 
    
     | 18 | 以立德树人为纲、实战能力为目,坚持因材施教、特色化培养的网安拔尖人才自主培养创新方法与实践 | 杨超、付玉龙、李晖、马建峰、张美茹、杨寒、陈晓峰、李兴华、张宁、张跃宇、张俊伟、吕锡香、杜小刚、耿朋、安瑞凡 |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 一等奖 |   | 
    
     | 19 | “大思政”理念下的“五位一体”多维联动铸魂育人 模式 | 李刚、蒋冬双、张鹏伟、李雪娇、孙丹阳、吴雪、孙江可、田朝晖、李垣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一等奖 | 推荐省级 | 
    
     | 20 | 新时代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 | 杨明磊、王泉、苏涛、吕锦程、李亚汉、杨敏、高兴东、林荣华 | 50net永乐高 | 一等奖 | 推荐省级 | 
    
     | 21 | 四位一体,交叉融合,书院制背景下新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赵岩松、窦金娣、李超、李佳铭、余博、张玲、何佳宁、许嘉伟、张博威 | 海棠3号书院、丁香书院 | 一等奖 | 推荐省级 | 
    
     | 22 | 虚拟企业实战、融合创新实践,创建新型一流本科新工科课程教学 | 陈彦辉、冯磊、康槿、许卫东、赵建勋、胡云、刘焕峰 | 通信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 23 | 科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雷达原理与系统系列教材建设及实践 | 陈伯孝、魏青、董春曦、许辉、杨林、陶海红、吴剑旗 | 电子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 24 | 突出产教融合特点,建设电子封装技术国家一流专业 | 田文超、陈志强、王永坤、徐瀚洋、辛菲 | 机电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 25 |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 实践 | 杨威、马琳、李维嘉、来志、辛红、刘德连、李洁、韩亮、樊松涛、解培月、韩平丽 | 光电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 
    
     | 26 | 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学物理“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 | 魏仪文、郭立新、韩一平、李科、李艳辉、汪加洁、柴水荣、柴亚茹 | 物理学院 | 二等奖 |   | 
    
     | 27 | 电子信息行业特色高校物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崔志伟、韩一平、周慧鑫、柴亚茹 | 物理学院 | 二等奖 |   | 
    
     | 28 | 重融合、强实践、应急需:ICT行业特色型高校金融科技与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柴建、郑冠群、逄嘉宁、王美花、杨蓬勃、孟祥锋、任旭光、马露泽、寇红红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 
    
     | 29 | 交叉融合型工科院校智能财务人才阶梯式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张蔚虹、史会斌、王燕妮、王倩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 
    
     | 30 |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大学英语自适应教学改革与实践 | 陈万庆、马刚、李长安、张艳、任静、廉虹、常田 | 外国语学院 | 二等奖 |   | 
    
     | 31 | “计算智能导论”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 尚荣华、焦李成、魏峻、张玮桐、马文萍、张梦璇、冯婕、李阳阳 | 人工智能学院 | 二等奖 |   | 
    
     | 32 | “行走的思政课”——扎根祖国大地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 王艳、周燕来、孙纪瑶、刘宇鹏、韩鹤林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二等奖 |   | 
    
     | 33 | 育人为本、健康第一:“1334”全学段体育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于少勇、白光斌、侯鹏、齐欣、曹峰、郭青青 | 体育部 | 二等奖 |   | 
    
     | 34 | 以精准化招生宣传体系为牵引,优质生源质量提升工程的研究与实践 | 张宇鹏、李青海、杨楠、曹艳龙、孔丹阳 | 50net永乐高招生中心 | 二等奖 |   |